芯片巨头角逐智能汽车市场,国内企业应如何拆招
前几天创新工厂创始人李开复在WISE·2016独角兽峰会上说:我认为未来10年出现独角兽的领域,肯定是人工智能领域。如今,人们所用的东西越来越智能化,智能化将是人们发展的方向,而在智能汽车领域,纷纷受到半导体巨头的青睐。
据观察,目前英特尔、高通、英伟达、英飞凌、博世、瑞萨电子等国际芯片大佬已经纷纷抢滩智能汽车芯片市场,投资、并购等动作十分频繁;但面对“列强”的来势汹汹,国内企业针对智能汽车芯片领域的布局却少得可怜,颇显“冷清”。
有专家指出,国内企业如果不迎头追赶,中国就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国外发达国家拉开非常大的距离。
巨头在智能汽车领域的鏖战
面对智能汽车芯片市场“大蛋糕”,英特尔、高通、英伟达等国际芯片巨头展开了一系列布局,纷纷推出自家的智能汽车用芯片产品,意在抢占这块大蛋糕。
一方面,芯片巨头抢先与包括宝马、通用、特斯拉在内的国际高端车企达成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。例如:英伟达专为特斯拉提供汽车芯片;英特尔与宝马联合研发制造无人驾驶电动汽车iNext,计划于2021年推出;另一方面,英特尔、高通、英伟达等消费级芯片巨头之间通过兼并、收购等方式抢占市场。其中,高通以4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荷兰芯片制造商恩智浦(NXP),取得进军该市场的门票。作为全球顶尖的汽车芯片供应商的恩智浦,亦于2015年通过斥资120亿美元收购了飞思卡尔。
相比高通的布局方式,英特尔则通过收购智能互联网、高度自动化等多样化的技术型企业,加码布局汽车芯片市场。近期,英特尔还与Mobileye和德尔福联合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,致力于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。而英伟达作为手机芯片数一数二的供应商,却完全撤出手机市场,专攻汽车芯片。
一直以来,车用芯片市场被恩智浦(荷兰)、飞思卡尔(美国)、英飞凌(德国)、意法半导体(意大利)、瑞萨(日本)、博世(德国)等公司所占据。随着高通(美国)、英特尔(美国)、英伟达(美国)等芯片厂商的加入,智能汽车芯片市场群雄逐鹿、鏖战正酣,其格局也正在发生变化。
外强来袭国内汽车企业如何迎战
一直以来,国内汽车用芯片企业很少且缺乏设计汽车电子芯片的能力,导致我国车载芯片市场几乎被国外芯片厂商垄断。
据调查,国内汽车芯片受制于国外主要有两大原因:一是国内汽车芯片市场起步晚;二是缺乏核心技术,且原材料受制于国外。有专家指出,国内企业要想在智能汽车芯片市场实现赶超,必须找出最佳“突破口”。
比如,系统集成芯片的研发需要巨额的费用和长期的技术积累,而某个细分部件的研发难度和资本投入相对较小。因此,我国本土汽车芯片企业可以专注于某方面的芯片研发,并实现技术突破,最终实现替代进口,才能逐步做强汽车芯片产业。
而包括北汽、江淮在内的多位新能源车企领导对笔者表示,希望我国加大高性能传感器、车联网技术和核心芯片等方面的研发投入,引导车企、电子零部件企业、互联网企业加强协作,共同推动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。
前景广阔掘金芯片市场仍需良策
车用芯片市场的“钱”景究竟有多大?从整个车用市场来看,根据咨询公司StrategyAnalytics报告,从2015年到2017年乘务车市场一直在增加,每年增长2%到3%,其中中国内地是非常重要的高增长区域。
虽然市场前景足够大,但想在汽车领域复制消费电子市场的辉煌并非易事。整个汽车市场又是一个相对成熟,讲究高效协同的复杂体系,讲求对资源的整合和集成能力,汽车厂商需要耗费额外资源解决不同产品和系统之间的沟通整合。
同时汽车电子领域不像消费电子,车用芯片涉及车辆安全问题,在芯片架构上与消费级产品差别较大,对芯片的抗干扰、抗高温要求严苛,因此对供应链和芯片认证有着严格的流程,进入门槛也相对较高。例如车规级别的芯片生产供货周期有时在10年以上,对于消费电子元器件提供商而言,挑战不言而喻。
虽然技术成熟尚需时日,但智能汽车的趋势不可逆转。只要在资本、技术和信息等方面开展密切协同、共赢合作,国内企业仍有机会反转逆袭。可以预见,假以时日,智能汽车芯片市场的“中国面孔”或将越来越多,亦越来越“靓”。